从“主题墙”到“儿童主题海报”
鼓山路幼儿园主题海报学习培训
发布时间:2020/5/18 15:05:04 作者:学校管理员 浏览量:11850次
从“主题墙”到“儿童主题海报”
—鼓山路幼儿园主题海报学习培训
2020年5月9日晚上8点,我园组织了教师进行线上学习,聆听了王海英博士的讲座《从“主题墙”到“主题海报”——儿童立场的班级环境创设》。为了让大家“知其然”,并“知其所以然”,王海英博士认为孩子从小就是一个小小公民,有一定的责任、担当和使命,儿童需要扮演一个角色,承担一个责任,从而感受到自己是能干的,有用的。要相信儿童,给儿童留白。
接下来王海英博士从幼儿园主题墙目前长什么样,幼儿园主题墙创设存在哪些问题?如何进行儿童海报的探索、实现主题墙的转变?三个框架和我们一步一步分享了主题墙到主题海报的制作转变。
第一个板块:幼儿园主题墙目前长什么样?
王海英博士向我们展示了一些目前大部分的主题墙呈现方式,其特点是以幼儿的问题为开始,作品展示为结束。层次分明,逻辑清晰,作品丰富。由易到难,循序渐进。设计逻辑为教师的教学逻辑高于儿童的发展逻辑,其纯粹的教学逻辑,完全的知识体系,板块中设计的切割意识,选择性作品呈现,儿童参与率低等特点还需要改进。
第二个板块:幼儿园主题墙存在哪些问题?
王海英博士分析目前主题墙的主要问题有:主题墙高度在1.3米以上,不利于儿童与主题墙互动,并且基本都是固定在一面墙上,现展示性比较强。主题墙的呈现缺少线索感,过程感,整体感,总体来说就是缺少儿童感。
第三个板块:如何进行儿童海报的探索、实现主题墙的转变?
王海英博士分别从主题海报的内容选择、设计逻辑、参与主体、制作策略、价值实现五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呈现儿童本位的主题海报。
主题海报内容的选择中,王海英博士认为不是去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,而是讲述一些精彩瞬间。其定位为儿童提出问题、寻找方法策略,并有所发现,从中儿童的学习品质有所变化。
主题海报的制作策略为“1+X”模式,即1张教师海报和X张儿童海报。教师海报是指教师已以教育者为视角所展现的主题活动的来龙去脉,包括主题活动的缘起、背景、目标、内容、流程、反思等。儿童海报内涵为以儿童自身为叙述视角,用儿童自己的图像、绘画、符号等表征手段记录并呈现的儿童自己对主题活动的认识。
最后王海英博士认为,一个完美的主题海报可能是这样的:10%教师责任+90%儿童责任=主题海报。儿童通过角色扮演和责任担当,体现主体能力。
虽然是线上学习,但丝毫不影响我园教师学习的热情,大家都在专心致志的聆听,一丝不苟的记录,通过本次学习老师们知道儿童海报的内容可以是精彩的瞬间,可以是孩子们的生活的展现,更可以是一次活动的展现,要注意能力发展水平高的儿童意识层面的问题,发展水平中等的儿童意识层面的问题,发展水平低的儿童意识层面的问题,帮助儿童去发掘问题和解决问题,设计出符合儿童特点的海报。